公元684年农历二月,唐中宗李显刚刚即位四十多天股票配资门户导航,却被母亲武则天废除,改为庐陵王,《旧唐书》记载,李显首先被“幽于别所”,然后在五月迁至均州,最后流放至房陵(今湖北宜昌)。在迁往房陵的途中,李显的妻子韦氏怀有六个月身孕,腹痛难忍,并在车上生下了一个女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时,李显却发现周围竟没有一条能包裹婴儿的布匹,看到这一幕,他感到无比心酸,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伤痕。紧急之下,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将冻得啼哭不止的女儿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紧紧抱在怀中。那一刻,李显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给女儿取名为“裹儿”,这个既朴素又充满父爱与哀伤的名字,铭刻了他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和疼爱。
在流放的日子里,李显一家始终处于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中。每当他想到自己失去的两位兄长李弘和李贤,以及那个尚未出生、甚至没有名字的妹妹,李显便感到一阵阵深深的痛苦和惶恐。此时,他深知,只要朝中的任何人一句话不利于他,母亲武则天便会派人来取他的性命。绝望和恐惧使李显几近崩溃,甚至多次有自杀的念头。若非妻子韦氏的安慰与疏导,若非小女裹儿的天真陪伴,他或许难以度过这十四年的黑暗岁月。正因如此,李显对韦氏充满感恩,对裹儿则充满了愧疚与宠溺。韦氏不仅给了他生存的勇气,也成了他在孤寂中最温暖的依靠。
展开剩余78%公元698年,武则天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将李显召回东都,重新立为太子。这一年,李显终于被正式封为太子,而他的妻子韦氏所生的儿子李重润被封为邵王,女儿李仙惠为永泰郡主,裹儿则被封为安乐郡主。《旧唐书》称安乐郡主“生于路次,性惠敏,容质秀绝”,即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容貌绝美,堪称倾国倾城。安乐公主被誉为大唐第一美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武则天希望通过重立李显为太子,消弭李家与武家之间积累已久的恩怨,她希望两家能够和解,不再发生生死决裂的政治斗争。为此,武则天决定将安乐郡主的姐姐永泰郡主许配给她的侄子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而安乐郡主则被许配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安乐公主的婚事定于公元701年至703年间,当时武三思刚刚升任中书令。李显溺爱小女裹儿,准备为她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既是为小女弥补失去的幸福,也是为了冲散过去的晦气,抚平他内心的愧疚。为了这一场盛大婚礼,唐朝的诗人们纷纷吟咏,宋之问的《花烛行》便成为经典:“帝城九门乘夜开,仙车百辆自天来,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
然而,就在安乐郡主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一场悲剧悄然降临,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公元701年,安乐郡主的哥哥李重润与姐姐永泰郡主私下议论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在宫中受宠,认为他们频繁出入后宫,实在不合适。这番话或许被人传入耳中,张氏兄弟将这些话加以添油加醋地告知武则天。身为皇帝的武则天年事已高,心中多疑,听信了张氏兄弟的挑拨,勃然大怒,决定下令惩罚李家。
九月初三日,李重润被当庭活活打死,武延基被逼自杀。永泰郡主因为受此惊吓,早产并血流不止,最终母子双亡。这一切仅仅因几句不痛不痒的牢骚话,作为祖母的武则天竟然下了如此狠手。李显与韦氏看着儿女惨死,内心充满悲痛,但他们却无能为力,不能有任何反抗之言。这种权力的压迫让安乐公主深刻感受到了皇权的残暴与无情,她的心灵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在神龙元年(705年),一场宫廷政变爆发,宰相张柬之、李多祚等人联合发起政变,终于将武则天赶下台,迫使她传位给太子李显,改国号为唐。李显复位后,封韦氏为皇后,安乐郡主晋升为安乐公主。李显追封因政治斗争而死去的李重润和永泰郡主,他们的尸骨被迁葬乾陵,并在陵墓上设立了与帝王相同的规格。这一事件标志着李显和韦氏开始掌控大唐的最高权力,但也暗示着他们日后的疯狂与滥权。
李显复位后,逐渐放任韦后越来越大的权力,尤其是在韦后与安乐公主的纵容下,权力的滥用愈演愈烈。安乐公主的奢靡生活逐渐转变为一种掌控欲的膨胀,她不仅享受着皇宫的尊荣,还开始过度奢华,建设庞大的府邸,甚至强夺民田修建私人水池。与此同时,她对朝中重臣的打压与排挤愈加明显,她也开始尝试操控权力,甚至有意图废除现任太子,改立自己为继承人。
在韦后与安乐公主的支持下,安乐公主的权力愈发强大,然而她的行为也引起了朝中一些清廉大臣的不满。最终,在神龙三年,安乐公主的暴行引发了一场政变,李重俊与军中大臣联手反击,发动了对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军事打击。最终,李重俊成功控制了局势,杀死了韦后与安乐公主,将她们的政治梦彻底粉碎。两位母女最终在权力的争斗中丧命,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血腥。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